close

華語樂壇的工場在台灣

2005年01月26日 15:27:22




  第十二屆中國歌曲排行榜1月22日在北京揭曉,香港的歌手只有達明一派獲得華語樂壇傑出成就獎,大量獎項都落入台灣歌手囊中。就連19日香港的十大中文金曲獎,優秀流行國語獎項的金銀銅獎也破天荒地被周傑倫等台灣樂人摘走。不得不讓人感歎:華語樂壇的工場在台灣。

  細數近年來華語歌壇的新人,在台灣出道的已經超過了一半。從1999年開始,蕭亞軒、戴佩妮、梁靜茹、蔡健雅、周傑倫、蔡依林、孫燕姿、阿杜、S.H.E.,
到2004年的張韶涵、林俊傑、飛兒、 黃義達 、王心凌,在眼光獨到的台灣音樂人的調教下,這些原本鄉氣
十足的土孩子在兩三年內不僅才華畢露,有的甚至成為領軍華語歌壇的小天王和小天後。

  不光是數量,目前台灣歌壇新人的整體素質也明顯高於香港及內地。儘管香港在2000年後湧現的新人很多,但除了容祖兒、twins、房祖名,其他人的號召力還很有限。而內地去年的樂壇新人多是演員和主持人客串,音樂品質可想而知。

  台灣樂壇的活力在香港樂壇衰敗的映襯下更搶眼。香港歌壇當年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商業化。其實,上世紀90年代「四大天王」的一統江山就已透露出香港音樂創作力的匱乏,至今香港樂壇還在拿劉德華撐門面。新世紀之後,在英皇等公司聲勢浩大的造星運動中,很多音樂人也學會了敷衍了事,浮躁的香港演藝圈已將前輩累積的音樂家業揮霍殆盡,就連屹立不倒的創作人林夕也弄出許多不知所云的故作姿態之詞,粵語歌曲的前途岌岌可危。

  然而,台灣樂壇的興盛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「此消彼長」。台灣流行樂的根基原本就很深厚。香港上世紀70年代以前英文歌曲氾濫,在許冠傑等人的努力下,粵語方言小調才修成正果,而台灣流行樂從一誕生就有一種優雅的大氣。1976年,一個叫楊弦的年輕人以餘光中、徐志摩等人的詩作為詞,在旋律上借鑒西洋音樂,創造出全新的國語民謠。後來,越來越多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投身這場民歌運動中,齊豫、蔡琴這些當年的民歌唱將現在仍堅持自己的音樂路。早期的台灣流行民歌簡單平實,旋律朗朗上口,為台灣音樂鋪墊了寶貴的人文傳統。80年代末台灣歌壇鼎盛時期,在鄭智化、陳升、黃舒駿等代表歌手的作品中仍可覓民歌遺風,流行樂的深厚積澱令後代音樂人享用不盡。

  流行樂永遠是新的,台灣樂壇善於追趕國際音樂潮流。從歐美到日韓,從早期的庾澄慶,到新生代陶喆、潘瑋柏、周傑倫、飛兒,台灣音樂人能夠在傳統與前衛、個性與市場間精確拿捏,而不是盲目跟風。這種對音樂的開放心態吸引了華語圈眾多歌手,如新加坡的孫燕姿、阿杜、林俊傑和 黃義達 ,他們紛紛來到台灣做音樂,香港則只是一個展示音樂的浮華舞台,內地毫無疑問是他們最重視的市場。


作 者:金春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7da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