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片公司大洗牌

黃靖晶 (2008-11-13)


  
  
「金牌大風」音樂集團力攬港台一線歌手,如蔡依林、張惠妹、林憶蓮、孫燕姿、羅志祥等於旗下,成為樂壇新勢力。  


  本地唱片公司海蝶上月底正式和香港英皇結盟,兩家公司將在音樂製作、發行、藝人包裝、培訓等方面合作。海蝶區域音樂總監許環良說,唱片工業已是夕陽工業,不過音樂工業卻是朝陽工業。英皇的行政總裁吳雨也說,唱片難做,必須跨界合作,合併資源發展求存。

  唱片市場每況愈下,實體唱片的銷售收入已不能抵銷唱片公司的支出。EMI唱片與新力唱片、華納唱片、環球唱片、BMG唱片曾經號稱「五大唱片公司」。今年初,唱片圈掀起第一波大地震,EMI的全球收入在過去5年裡持續下滑,2007年無奈地被英國私募基金泰豐資本(Terra Firma)收購,新上任的老闆立刻宣佈了裁員和重新定位資產的計劃,EMI全球裁員近2000人,其在泰國和新加坡等地的經營業務陸續被終止。

  


  日前,諧星鄭中基父親鄭東漢一擲千金收購了大中華地區的EMI,改頭換面取名「金牌大風」。新力與BMG2004年底合併成的SonyBMG,之前又低調地改名「新力音樂娛樂公司」。和上世紀90年代的寶麗金一樣,BMG瞬間走入歷史。轉眼間,「五大唱片」打成了「四大」,「四大」又縮水成「三大」。

  華語樂壇一波接一波的「地震」,本地各大唱片公司都難掩失望,感受到了唇亡齒寒。不過,他們都還抱著逆中求存的拚搏精神,採取各自的生存策略,包括集中資源、跟商家合作和掌握歌手的經紀合約。

EMI進軍數碼平台

  原EMI唱片亞洲區總裁鄭東漢,8月3日宣佈買下大中華區EMI唱片股份,並將公司改名為「金牌大風」音樂集團(Typhoon Group),港台一線歌手如蔡依林、張惠妹、古巨基、林憶蓮、孫燕姿、羅志祥、陶喆及蕭亞軒等全歸旗下,成為樂壇新勢力。

  
羅志祥也是「金牌大風」音樂集團旗下的一線歌手。  

  音樂市場不景氣,唱片銷售量直線下滑,鄭東漢還願意投入大筆資金收購EMI股份,重整華人娛樂圈的意圖明顯。

  他也提出新想法:「實體銷售雖然在降,但消費者欣賞音樂的方式更多元了。電腦、MP3、手機,我們未來的發展就是全力進軍這些領域,讓音樂無所不在。」

  據悉,金牌大風公司將開展藝人管理、演唱會、唱片製作和電影製作四方面的業務,由原來的實體唱片過渡到數碼音樂方面發展,立足於新媒體音樂平台,順應消費者聽音樂的方式更多樣化的根本趨勢。

  
在傳統唱片業萎縮的今天,即使是周傑倫這樣的大牌歌手,專輯銷量也差強人意。  

SonyBMG致力全方位產品

  2004年底,新力與BMG宣佈合併,組成新公司SonyBMG。BMG華語地區的藝人陳小春、吳宗憲、蜜雪薇琪、周蕙等被迫改換門庭,此舉曾引發原BMG唱片華語部總監包小松和該部門的10多名員工集體辭職。

  日前,新力集團以12億美元從貝塔斯曼集團(Bertelsmann AG)手中收購擁有碧昂絲(Beyonce)、塞利娜迪翁(Celine Dion)、賈斯汀(Justin Timberlake)、艾麗西亞凱斯(Alicia Keys)、阿瑟(Usher)、等歐美流行樂壇當紅藝人的SonyBMG公司50%的股份,加上新力手中本來持有50%的股份,從而全資控股SonyBMG,新公司將命名為「新力音樂娛樂公司」(SMEI)。

  新力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特林格(Howard Stringer)對於此項交易說:「此次收購將會幫助我們將這家全球化的音樂公司與新力產品的生產、集團整體的運營以及相關企業的整合向縱深和更緊密的方向發展,也確保我們集團能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娛樂產品。」

  
辦歌手演唱會及售賣周邊產品,是唱片公司開源的主要渠道之一。  

傳統唱片業還有「錢」途嗎?

  傳統唱片產業正在萎縮,EMI最終選擇了放棄。

  台灣唱片市場曾經動輒就能賣五六十萬張,如今賣過了5萬張就可以開慶功會;在香港,唱片能賣個幾千張已經算佳績;中國的傳統唱片銷售市場近30年來基本沒有形成,現在卻已經直接過渡到了音樂的網絡時代。

  在新加坡,新人以前可以賣四五千張專輯,現在若賣一兩千已經算不錯。像大牌歌手周傑倫,他在本地的最佳成績是2001年發的第二張專輯《FANTASY范特西》,賣了8萬張,之後的專輯則保持在3萬多張。

本地公司逆境中求存

  新加坡滾石唱片總經理嚴光華說:「唱片業業績平均每年下跌30%,今年可能下滑50%,已經亮紅燈,大家都在想怎麼開源節流。EMI放棄,因為它看不到這裡還有什麼賺頭。當初,EMI在新加坡設立時,也是交由其他唱片公司代理專輯,後來有更多商機,自己才開公司,現在算是回到原點。」

  儘管專輯越來越難賺錢,各家唱片公司仍然不放棄。

  華納唱片企劃統籌占姆斯康(James Kang)說:「歌手還是需要新歌,讓歌迷可以跟著他們的音樂;唱片公司要在逆境中求存,要跟上潮流步伐,不斷改變策略與運作方式。」

  SonyBMG中文部經理鄭瑞英說:「本地SonyBMG暫時還沒有改名,直到有上層的通知,公司也沒有改動,如常運作。雖然我們有點沮喪,因為市場一年不如一年,但不會太悲觀,還是會有人要買專輯。」

  嚴光華說:「要歌手繼續紅的話,須要投資在他們的專輯,新歌要紅,歌手還可以繼續宣傳。雖然前景不樂觀,每一步都是戰戰兢兢,我們不會太悲觀,否則會失去動力。我們需要更努力發掘新商機,不斷創新,咬緊牙根往前衝,希望有成績!」

  
滾石兩年前辦梁靜茹『愛的大遊行演唱會』開始,目前已辦過近十場演唱會。  

掌握歌手經紀約——唱片業求存法之一

  近年,流行音樂市場走到了同一個困局,專輯越來越不賺錢,歌手大多依靠商演、演唱會、代言和周邊商品賺錢。因此,傳統唱片公司除了有歌手的唱片約,求存的一大策略就是爭取接管歌手的經紀約。

  占姆斯康說,唱片業近3年來,業績每年掉20%,「因此華納轉為全方位公司,我們擁有旗下多數歌手的唱片和經紀合約,以便替歌手辦演唱會和做周邊產品。4年前,我們簽蔡淳佳時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走,今年也辦了張棟樑的演唱會和售賣他的周邊產品,如T恤、帽子、圍巾和海報等。演唱會和周邊產品就佔了公司收入的20%,剛好可以彌補專輯銷量下滑的20%。」

  滾石也趨向辦歌手演唱會,兩年前辦梁靜茹「愛的大遊行演唱會」開始,目前已辦過近10場演唱會。嚴光華說,一名成功的歌手收入80%來自演唱會、代言和周邊產品,「我們不是全職辦演唱會,還要做歌手的專輯、宣傳、代言和開發新人,所以每年辦3場演唱會。」

  鄭瑞英說,若公司擁有歌手的經紀約,可爭取更多代言或戲劇演出,加強歌手的曝光率,「專輯宣傳一般兩三個月,之後歌手如果有主持、演戲等的曝光,不會被大家忘記。」

各大唱片公司旗下歌手

  SonyBMG唱片公司:周傑倫、F4、王力宏、楊丞琳、莫文尉、王若琳、黃義達、蔡旻佑、南拳媽媽、柯有綸、康康、蕭閎仁、盧學叡、張懸、庾澄慶、戴愛玲
  華研唱片公司:飛輪海、S.H.E、動力火車、Tank、星光四少、劉力揚
  環球唱片公司:張學友、陳奕迅、范瑋琪、李克勤、譚詠麟、張韶涵、潘瑋柏、Energy、周傳雄、大嘴巴、神木與瞳、蘇慧倫、許慧欣、小安
  滾石唱片公司:五月天、李宗盛、周華健、梁靜茹、曹格、劉若英、楊乃文、陳升、陳綺貞、蔡健雅、品冠、李聖傑、卓文萱、2moro
  華納唱片公司:蔡淳佳、郭美美、歐得洋、陳偉聯、石欣卉、張棟樑、迷路兵、陳世維、方大同、F.I.R、徐若瑄、蕭敬騰、辛曉琪、楊宗緯

唱片業生存法 策略二與三

  策略二:跟商家合作

  現在外地歌手來新加坡宣傳,很多時候是搭代言工作的「順風車」,趁來本地宣傳代言產品,順便擠出一點時間宣傳專輯。

  鄭瑞英說,為節省預算,歌手不再像以前那麼頻繁來新加坡宣傳。以前宣傳預算比較高,歌手來宣傳時,唱片公司通常會包辦歌手的吃住開銷,現在盡量跟代言產品掛鉤,配合廣告商或是贊助商的行程。

  策略三:集中資源

  本地華納公司今年8月推出歌手何維健的專輯《無法歸類》,已經宣告何維健是該公司「最後」一名本地歌手。

  華納的占姆斯康說:「我們要集中有限資源給現有的歌手。歌手簽給新加坡華納,不等於台灣華納就會安排他去台灣宣傳,還是要看該歌手的人氣,因此每簽一名新歌手,他是否能衝出海外是個未知數。

  「如果維健的專輯沒有很大的迴響,他很可能是我們簽的最後一名歌手,因為我們已經簽了蔡淳佳、郭美美、歐得洋、陳偉聯、石欣卉、張棟樑、迷路兵和陳世維等。公司人力有限,接下來就集中火力經營這些歌手,畢竟市場不景氣,要保守些,除非有非常突出的新人。」

  本地SonyBMG也採取相同策略,鄭瑞英說,公司簽的最後一名本地歌手是3年前的沈祥龍,目前僅剩黃義達:「暫時不再簽,因為新人如果打不出新加坡市場,很難回本。」

  嚴光華則持不同看法,他說:「歌手的『壽命』有限,了不起紅個3至5年。如果單靠現有歌手,過幾年會出狀況,唱片公司須要不斷發掘新人,讓新歌手推著公司前進,這條路才走得遠。」

《聯合早報》
(編輯:黃愛蓮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7da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